一年一度的毕业求职季已接近尾声。7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集体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北京市共有约28.5万名高校毕业生。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北京市教委和各高校已组织超6000场招聘会,各高校访企拓岗超5000次。而为保障更多毕业生落实就业,北京市教委还从专业招生发力,向高校反馈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学科专业名单,建立学科专业“灰名单”制度,促进招生、就业联动。
举办超6000场招聘会
北京市教委高校学生处副处长吴缨在介绍中表示,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北京市教委已组织开展招聘会393场(线下181场),高校举办招聘会5655场。同时,北京市教委还承办了全国“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推动30所北京高校与60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据教育部此前印发文件要求,全国高校的书记校长需开展访企拓岗工作,扩大毕业生岗位供给。为此,在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北京市教委指导高校访企拓岗5374次,挖掘岗位5.4万个。同时组织54所在京高校赴北京大兴、广东深圳、四川绵阳等访企拓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个。
而从各在京高校促就业的举措来看,北京工业大学建设了职业生涯导师库,200余名职涯导师涵盖研究生导师、青年教师、企业专家、校友等,学生可线上自主选择导师进行“一对一咨询”预约。同时,学校根据求职的不同节点,每月设定不同的主题,每周五开展“师语职言”线上交流活动,进行政策宣讲或者经验分享,包括考研复试、公务员面试、基层就业、职场适应、出国(境)深造、求职陷阱等主题。
北京建筑大学开展了多次就业帮扶专题讲座,进行“简历加油站”“面试工作坊”等就业主题指导活动80余场,个体咨询服务3500多人次;此外,针对学校学生专业特点,北京建筑大学还为毕业生量身定制了建筑类专场、智能建造类专场等网络双选会。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则围绕2023届毕业生,组织开展就业创业服务月活动,截至目前,学校已联合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北极星招聘、智联招聘等组织双选会40多场次,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并走访企业88家,开辟就业岗位近千个。
精准推送求职信息
“今年春招用人单位的进校积极性和活跃度显著高于往年。”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晓杰在采访中表示,今年的春招市场更早且高峰期热度明显高于往年。同时,学生参与线下大中型双选会的积极性也有明显提升。“学生更加青睐‘短平快’的求职模式。”
由此,北京科技大学聚焦毕业生心仪的行业、企业,将其作为重点单位邀请进校,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同时,北京科技大学还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及二次考研等慢就业及不就业群体,进行一对一咨询和帮扶。
为从专业招生角度破解就业难题,北京市教委还从学科建设出发,向高校反馈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学科专业名单,建立学科专业“灰名单”制度,促进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到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在合理预期下都能就业;有创业意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支持和服务。”吴缨说道。
而从2023届毕业生的求职情况特点来看,不少学生都选择了考研、考公、求职两手抓甚至三手抓。针对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不少在京高校还通过大数据建立起面向每位毕业生的电子台账。并根据“学生画像”将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到学生手中,提升求职效率。
今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的李娟在北京林业大学“就业+”平台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择业意向和动态,收获了平台推送的27条就业信息。目前,李娟已顺利入职中建一局。数据显示,通过“就业+”平台,北京林业大学校院两级就业服务中心已为2023届毕业生推送各类信息31万余条。
系列措施帮扶创业
不仅出台就业的系列帮扶政策,为推动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北京市教委还推出多项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措施。
“从创业之初,我还没有离开校园的时候,学校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场地支持和比赛辅导,毕业之后,创业园也为团队提供了场地支持,并帮助我们对接资源,邀请我们参加路演,让我们的公司能有更好的曝光。”北京格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志举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他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和众多直接求职的毕业生不同,他选择了自己创业,并获得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的邀请,免费入驻创业园,省去了创业初期的租金成本。
像王志举这样享受创业扶持政策的学生并不是个例。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一街四园多点”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创业孵化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2022年,市级创业园在孵企业融资3315万元,营收4.3亿元。
在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群体也被重点关注。根据北京市教委要求,各高校重点聚焦了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并建立起校院两级领导包干责任制,针对未就业困难群体开展指导服务。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